苯甲酸钠概念介绍
苯甲酸钠是一种白色颗粒或结晶性粉末,无臭或略带安息香的气味,味微甜,有收敛性。在酸性条件下,对霉菌、酵母菌和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,是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之一。
它的化学名称为苯甲酸钠,化学式为 C₇H₅NaO₂,相对分子质量为 144.11。在食品工业中,苯甲酸钠主要用于饮料、罐头、酱菜、调味品等的防腐保鲜。
此外,苯甲酸钠还在医药、化妆品等领域有一定的应用。在医药领域,它可作为抑菌剂用于眼药水、滴鼻剂等制剂中;在化妆品领域,它可作为防腐剂用于乳液、面霜等产品中。
苯甲酸钠用途范围
在食品行业,苯甲酸钠常用于碳酸饮料、果汁饮料、果酱、蜜饯等食品中,以延长其保质期。例如,在碳酸饮料中,苯甲酸钠的添加量一般为 0.05%-0.1%;在果汁饮料中,添加量一般为 0.05%-0.15%。
在医药领域,苯甲酸钠可用于眼药水、滴鼻剂等制剂中,以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,防止制剂变质。例如,在氯霉素滴眼液中,苯甲酸钠的添加量一般为 0.2%-0.3%。
在化妆品领域,苯甲酸钠可作为防腐剂用于乳液、面霜等产品中,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。例如,在面霜中,苯甲酸钠的添加量一般为 0.1%-0.5%。
苯甲酸钠工作原理
苯甲酸钠在水中离解成苯甲酸和钠离子,苯甲酸具有抑菌作用。在酸性条件下,苯甲酸不易解离,呈分子状态,能够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,干扰微生物的酶系,抑制其呼吸和代谢,从而起到防腐的作用。
当环境 pH 值升高时,苯甲酸容易解离成离子状态,抑菌作用减弱。因此,苯甲酸钠的防腐效果在酸性环境中较好,一般 pH 值在 2.5-4.0 之间时效果最佳。
苯甲酸钠操作步骤
样品采集: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采集待检测的样品,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。
样品预处理:根据样品的性质和检测方法的要求,对样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,如提取、净化等。
仪器准备:准备好检测苯甲酸钠所需的仪器设备,如液相色谱仪、质谱仪等,并进行校准和调试。
标准溶液配制:根据检测方法的要求,配制标准溶液,用于制作标准曲线和定量分析。
样品检测:将预处理后的样品注入液相色谱仪或质谱仪中,进行检测分析,记录检测结果。
数据处理: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处理,计算样品中苯甲酸钠的含量,并进行结果判断和报告。
苯甲酸钠技术指导
在样品采集过程中,要注意避免样品受到污染,采集的样品应密封保存,并尽快进行检测。
在样品预处理过程中,要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提取和净化方法,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。
在仪器使用过程中,要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,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,以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。
在标准溶液配制过程中,要准确称量试剂,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配制,确保标准溶液的浓度准确。
在数据处理过程中,要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,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。
苯甲酸钠注意事项
苯甲酸钠具有一定的毒性,使用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进行添加,避免超量使用。
在检测过程中,要注意安全防护,避免接触苯甲酸钠粉末和溶液,避免吸入其挥发物。
苯甲酸钠的检测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,如样品的 pH 值、温度、溶剂等,在检测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。
苯甲酸钠在酸性条件下稳定,但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分解,因此在检测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溶液的酸性。
苯甲酸钠标准依据
GB 2760-2014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规定了苯甲酸钠在食品中的使用范围、使用量和残留限量等要求。
GB 5009.28-2016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苯甲酸、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测定》规定了苯甲酸钠的检测方法和检测限等要求。
苯甲酸钠结果评估
通过对苯甲酸钠的检测,能够准确测定样品中苯甲酸钠的含量,判断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。
在结果评估过程中,要结合样品的来源、用途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,确保检测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。
如果检测结果超过国家标准和规定的限值,应及时采取措施,如停止使用、召回产品等,以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。